www.xiangtan.com.cn 湘潭政协网欢迎您!

一纸风行近百年——黎锦晖与《小朋友》摭拾

发布时间:2014-11-13浏览次数: 来源:作者:

 

 

袁刚毅

 

《小朋友》创刊第一期

 

 

儿童是幼稚的,又是敏锐的。儿童时代的读物,几乎一生不忘,而且影响深远,儿童们从其中获得世界观,并能养成他们的操行标准。20世纪的中国,有一本《小朋友》杂志改变了国人素养。今年适逢《小朋友》创刊91周年,而其创办者是一位湘潭人,新中国成立后还曾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名字的生前身后曾演绎了中国近100年文化的传奇。作为乡党后辈,以及《小朋友》的读者,在它耄耋之际撰文纪念责无旁贷,谨此表达对一位乡贤的崇拜和敬仰。91载时光荏苒,《小朋友》宛若一勾新月天如水,往事浮现……

黎锦晖以音乐名世,然其创办的《小朋友》杂志亦傲视群伦,辉映史册,至今仍旧保持着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的多项纪录:第一本横向排版的杂志,也是截止目前最长寿的杂志。

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文化先行者、新文化开拓者、新音乐奠基者,在中国音乐史,电影史、教育史、文化商业史、文化传播史,乃至旅游史都留下黎先生筚路篮缕的踪影,在他的头衔上往往被冠以“奠基者”、“鼻祖”、“之最”、“创始人”、“里程碑”等顶级的美誉。他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无数传奇的第一,他是编辑家、音乐家,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而且以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给他加冕的桂冠还有很多;用其中单一的某项来概述他的历史功绩,恐怕都太显单薄;因其涉猎领域横跨多栖,惠泽受众则“老少通吃,一网打尽”。

黎锦晖189195日出生于湖南湘潭满门俊彦的“黎氏八骏”家庭,排行老二。黎锦晖3岁入家塾,1905年进昭潭高等小学堂,1906年升入湘潭初级中学。晚年他曾回忆:“我童年玩过古琴和吹弹拉打等乐器;也哼过昆曲、湘剧,练过汉剧、花鼓戏……十岁起,每年祀孔两次,参加习乐习舞,乡下做道场,被邀合奏《破地狱》的乐章;看花鼓戏时也曾参加演出。”湖湘文化融入了少年黎锦晖的血液,直到1916年他离开这片热土。

1921年,黎锦晖赴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及教科书部编辑,由于身经“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他认为“学习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于是相继写了《三个小宝贝》、《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多部儿童歌舞剧。这些曲调简练、生动明快的节目,通过歌舞演出很快风行全国,成为各地中小学校音乐教学的主要教材,在校园生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192246日,31岁的黎锦晖创办了中国最早儿童杂志之一的《小朋友》。《小朋友》印刷精美,装帧新颖,小32开,一个季度为一卷。内容主要包括歌曲、图画、故事、小说、谜语、儿歌、剧本、科学游戏、幻术等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经常撰稿的有陈醉云、吕伯攸、陆衣言、黎明,王人路负责绘画。第一期就发行20万册,迅即成为风靡全国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热销刊物,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80万册之巨,为当时同类刊物之冠。而立之年的黎锦晖也许当初没有想到,《小朋友》一经面世,遂闻名遐迩,从摩登都市到穷乡僻壤一纸风行,竟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且走得那么远,一直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成为中国报刊史上迄今发行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一本期刊。

黎锦晖秉承“要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来办《小朋友》杂志”的理念,在创刊号上他如是稚气地写道:“小弟弟,小妹妹,我愿意和你们要好,我就是你们的小朋友,我的内容有唱歌有图画,有短篇小说,有长篇小说,有笑话,有谜语,有小剧本……材料很多,并且很有趣味。我每星期五出来一次,你们要看我,我在中华书局等着你们,若是你们要我每星期上你们的家里来,就请订一份。小朋友们呀,小朋友们呀,我爱你们,你们也爱我吗?”《小朋友》每期刊头由儿童读者书写,且在目录中注明,每一期都要发一版小朋友读者的相片,该版冠以“爱读《小朋友》的好朋友”,姓名、年龄、籍贯赫然在列。这些举措,使得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们,都精心挑选出了小朋友的书法和照片寄给杂志社,也使得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都获得了在自己的刊物上亮相的荣耀,黎锦晖营销理念一以贯之的就是要与儿童产生呼应和共鸣。《小朋友》经常专题征文,如“征集歌谣启事”:“小朋友们,你们平常在家乡唱些什么歌谣?你们如果将爱唱的歌或是童谣抄出来,投到《小朋友》编辑部,一定可以得到可爱的奖品。”

黎锦晖亲自撰写、发表在《小朋友》上的短篇小说、童话、诗歌有400余篇(首),另有长篇童话9篇,歌舞剧12部,其中《可怜的秋香》被业界公认为其最早且最成功的儿童歌曲,文化部将其列为“20世纪经典作品”;《总理纪念歌》则为中小学生集会必唱礼仪歌曲。此外“小羊儿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老虎叫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啊摇》)等童谣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唱至今。“爱”与“美”的理念滋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儿童,影响不可估量。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黎锦晖为孩子们创作的歌舞音乐通过《小朋友》遍及城市和乡村,最偏远的山村亦不例外,几如绝响。

笔者曾在《大师——黎锦晖》纪录片中看到耄耋之龄的著名诗人彭燕郊、本埠文史耆宿周磊等老先生对儿时在《小朋友》读过的作品仍朗朗成诵。为什么经历人事沧桑后,一本儿童读物在无数文化名人、普通百姓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儿时印记?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黎锦晖从儿童立场出发,使创作能合乎儿童心理特征中的活动性、模仿欲和好奇心。1924年,朱鼎元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提及:“儿童文学,是建筑在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理基础上的一种文学……从创作方面说:定要熟悉儿童心理或赤子之心未失的人,化身为婴儿,然后自然地表现其情感与想象。从赏鉴方面说:定要使儿童欣赏时,觉得完全出自己心坎,不期然而与之起浑化作用……”黎锦晖无疑完全做到了,亦如当代约翰·菲克斯分析麦当娜现象时曾说的那样:“音乐带来的快乐确实是难以分析的,同样也很难用词和意象来表达,而这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黎锦晖当年的不二法门即沁入孩童心弦的旋律。此外,黎锦晖的创作跨越了音乐、舞蹈与文学的严格分界,并在无意之中实验了文学通过非文字媒介进行传播的可能。《小朋友》的成功实践,彰显文学在多种媒介中散发出比单纯二维文字更为强烈的感染力。

在创办适宜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儿童文学刊物《小朋友》不久,黎锦晖又针对五六岁的小孩创办了《小弟弟》、《小妹妹》两种彩色精印、看图识字(注音)旬刊。黎锦晖后来坦陈创刊动机:“在茫茫的郊野中,建造一所小小的乐园,围着静穆的青山,绕着纯洁的流泉,种着健康的乔木,开着美丽的香花,结着甜蜜的鲜果,招来愉快的歌鸟、活泼的游鱼、勤劳的工蜂、清廉的舞蝶,并饲养着天真的玉兔、驯顺的绵羊、英伟的雄鹰、忠诚的小狗,让亲爱的小朋友们,逍遥游玩于园内,锻炼身体、增加智慧、陶冶感情、修养人格,一年年长成千千万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黎锦晖不仅动员国语文学部的“十八罗汉”为《小朋友》写稿,也号召孩子们自己写作,杂志上拿出一定的篇幅发表儿童习作,载明作者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和年级。殊不知刊登“处女作”,对一个作家或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许多艺术家能够走上艺术的道路或多或少受到了这本儿童刊物的启发与影响。

黎锦晖热情高涨,乐此不疲,把《小朋友》当作向孩子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普及白话文和拼音、提倡教育救国的前沿阵地,教育孩子们“勇敢、勤奋、聪明、快乐、公平”。《小朋友》杂志兼顾爱国教育,向儿童传播国家大事与社会民生。

19238月,黎锦晖在第70期《小朋友》推出了《提倡国货》专号,“爱国不分老幼”地在宣言中向儿童提出“提倡国货,是救国的妙法”的口号。随着季节变化,《小朋友》经常出特刊,春季出《鲜花》专刊,夏季出《凉风》,秋季出《明月》,冬季出《白雪》专刊。在《小朋友》第110期的一篇文章里,黎锦晖将《小朋友》比喻成“火炉”和“扇子”:“一到热天,小朋友们都放了假,我便忙起来了;一到冬天,小朋友们都放了寒假,我又忙起来了;所以,我是火炉,又是扇子。”

黎锦晖的周围聚齐了一大批优秀的编辑,彼此亲密无间,黎锦晖被大家称为“牛大少爷”。所刊儿童文学作品中,既推崇原创,也注重编译;同时还经常登载民间故事。黎锦晖发表过自己编写的长篇童话连载《十兄弟》、《十姊妹》、《十个顽童》等数十篇,担任编辑的潘汉年也把家乡宜兴一带的《猪婆龙》、《大石桥》、《狗误我》等传说写出来献给小读者。这时期,黎锦晖还创作儿童诗歌、表演歌曲《可怜的秋香》等五百多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三蝴蝶》、《小小画家》、《神仙妹妹》、《小羊救素闻》等十一部,最初都陆续发表在《小朋友》上面。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麻雀与小孩》,在《小朋友》上连载数百期。这部首演于1921年的儿童歌舞剧是黎锦晖最早创作、修订时间最长的作品。故事情节充满童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将一只麻雀诱骗到家中,并将它囚禁在鸟笼里。麻雀妈妈前来营救自己的孩子,母爱最终感化了孩子,羞愧地将麻雀放生,教育儿童要诚实,有错就改。其中歌词系用口语表达,动作也以生活为摹本,把对儿童的教育惟妙惟肖地融入寓言故事中,广受小朋友的好评,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原典性作品之一。

黎锦晖所创作的作品,通俗流畅,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非常适合儿童演唱。他的作品一经问世,即为当时儿童喜爱,并很快流行于全国,同时也被当时的中小学校选为音乐教材,对推进学校的音乐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谓开创“素质教育”之先河。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在黎锦晖先生的笔下,“爱”被赋予了广博的内涵。如《麻雀与小孩》赞美了纯洁无私的母爱,《月明之夜》歌颂了“人间之爱”,《葡萄仙子》启迪儿童对自然界弱小生命的怜爱,以及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博爱等。黎锦晖先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使青少年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滋润与熏陶。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表演性很强,声情并茂,载歌载舞,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李岚清副总理曾在《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音乐的开创者——黎锦晖》一文中,盛赞“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数量之多,受欢迎程度之高,影响之大,直到今天尚无人可比。”

著名儿童文学家、19454月在重庆接任复刊的《小朋友》主编陈伯吹先生在《怀念先行者黎锦晖先生》的字里行间几近顶礼膜拜:“……中华书局出的儿童周刊《小朋友》,夸张一点儿说,其时风行全国,我在交通不便的乡间也接触到了。它不仅作为我给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的宝物,同时也作为我学习写作的蓝本,它是我在文学修养、写作实践上不出声的一位好老师,是它,循循善诱地引起了我的创作冲动,并展示了美好的学习榜样。……《小朋友》的创始人黎先生,是一位文艺全才的有心人。他获得很有眼光又有魄力的陆费逵(伯鸿)先生的支持。一开始在文学上发表了‘旧瓶盛新酒’的《十兄弟》与《十姐妹》,赢得了小读者的欢心。他创作儿童音乐与儿童歌曲,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一点也不过甚其辞地说,真是家喻户晓,有口皆歌。例如《月明之夜》等等,这一歌唱与舞蹈的成就,非常出色,在当时,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至今日,还在老幼口中乐意地哼着、哼着,特别在孩子们中,其影响之久远,夸张点儿地说,百世可传,此曲此歌只在当年有,而今也不会绝响。”林海音回忆称“每到星期六,我就等着爸从邮局提早把《小朋友》带回来。上面我爱看《鳄鱼家庭》,还有王人路的翻译作品”。柏杨回顾童年岁月时,表示自己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最喜欢阅读的刊物也是中华书局发行的《小朋友》。

黎锦晖早年参加过同盟会,但从1916年离开长沙来到北京后渐渐远离政治,潜心于国语教育、儿童文学和儿童音乐等,欲以文化、教育救国为职志;且为人谦和,与普通工人、编辑相处无间。然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黎锦晖在中华书局,日益举足轻重,被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倚为左膀右臂,骄人成绩早就引起了书局里一些老人,尤其是醒狮派头面人物左舜生、陈启天、余家菊等的嫉妒;加之思想新潮,引起了一些守旧派的蔑视;平易近人的做派也引起了一些有着尊卑、门第观念的董事们的愤恨。

1926年初,在“十八罗汉”中潘汉年、王人路等人的鼓动、领导下,中华书局排字工人发动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提高待遇等。彼时醒狮派众人与黎锦晖的理念不合,嫉妒黎锦晖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局内的地位,因而左、陈、余等人趁机发难,四处宣扬说黎锦晖是罢工的“幕后煽动者”、“后台老板”。陆费逵在众人的压力下左右为难,这让黎锦晖很是失望,也懒得分辩,愤而辞职。听闻此讯,商务印书馆的三大元老张元济、高梦旦、高凤池,悉数登门拜访,欲聘请黎锦晖去商务印书馆工作。黎锦晖未予应允,除了想开拓新的事业外,他还是顾旧;黎锦晖放不下他深爱的《小朋友》,也放不下心中“教育救国”的理想。

19268月,黎锦晖离职,陆费逵旋又改聘黎锦晖为局外编辑,在饭店租长期房间,让黎锦晖安心为《小朋友》杂志撰稿数年。令人感佩的是黎锦晖昔日在中华书局业余写的那些歌舞剧和表演曲,中华书局方未付分文,离职后方收取书局最优的15%版税。从《小朋友》创刊起,黎锦晖连续主编了四年,共有两百多期,为其写稿则长达八年,方才华丽转身投入流行音乐创作。

1961年,古稀之龄的黎锦晖在回答《小朋友》全体同仁关于创刊时期的询问时说:每期杂志,像个小小的迷宫,总有些有趣的让孩子乐于思考的民间谜语或画谜吸引着孩子,儿歌到口就好唱,歌舞剧到手就好演,不要太多布景和道具。

辉煌的成就,潜移默化的影响,黎锦晖教儿童修身、益智、畅怀,要孩子们认真读书、做好人、办好事,提醒孩童要清洁、有礼、强健、快活、俭朴。黎锦晖通过《小朋友》,营造了一个美育乐园,真善美氤氲其中,诗意摇曳;为国人心智启蒙,用他的文字、歌声、舞蹈和图画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儿童乃至整个民族,端的是功德无量。黎锦晖用他一生挚爱和实践在无数孩童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文化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