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iangtan.com.cn 湘潭政协网欢迎您!

关于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11-18浏览次数: 来源:作者:周昭云、任志强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们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在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平衡的前提下,选择生产方式、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体现了我们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要求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也内在地包含了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实践途径。
   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我市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扎实推进规划、建设、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率先完成顶层设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行行政管理、土地管理、投融资、城乡统筹体制改革,优先示范园区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重大成就。
   当前,我市“两型社会”改革建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战略任务,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建成“两型”社会,我们仍然面临着思想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活,政策法规不健全,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为此,建议: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两型社会”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我市总体发展规划。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针对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在湘江排污口关闭、生活污水污泥处理、垃圾分类处置、排污权和碳交易机制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绿色金融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绿色低碳消费改革等方面争取实现突破。
    二、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土地、财税、金融、创新、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两型”生产、“两型”发展和“两型”消费,建立“两型”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大力推行绿色财政、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绿色新政”。加快构建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三、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制度。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两型”社会建设的监督、评价体系和工作督办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和执法问责制度;建立环境报告公示制度,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环保领域社会监督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的生动局面。
    四、强化节能减排、防污治污工作。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和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推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突出重点领域治理。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扩大城乡绿化范围,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对名胜景观景点和山、水、洲、城主要风景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做好昭山、水府庙、澄月湖、法华山、金霞山等生态区域的旅游开发和保护。发挥森林、湿地、农田、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提高整体生态承载能力。
    六、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一是抓理论研究。要积极联合相关领域、行业的专家学者,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集中精兵强将,对相关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攻关,研究生态文明内涵、特征和规律,对我市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系、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进行探讨。二是抓联动。要积极创造条件,以重点区域、行业、单位为切入点,以重要节庆、重大活动为载体,举办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就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国策方针的探讨、重大理论的研究等进行交流,在普及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上做出努力,组织、吸引广大干部群众直接参与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三是推典型。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典型,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用鲜活的事迹教育人、感召人。


两型办答复:

周昭云、任志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第2111252号)收悉。经我办改革政策科、发展规划科等科室的认真研究,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两型社会,这是我党提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并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其它四大建设之中,这为我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两型社会、打造幸福湘潭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湘潭又将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自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年来,我们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和改革创新两大手段,深入实施“八大工程”,纵深推进“八大改革”,湘潭逐步走上了产业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发展路子,为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一是强化规划实施,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编制了《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总体方案》、《长株潭城市群湘潭市域规划》、《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等顶层设计,全面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内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贯穿于我市两型社会规划、改革、建设的全过程。在产业发展方面,围绕“立足两型、促进两新,自主创新、循环集约,高端带动、重点突破”的产业总体思路构建了“3+3+4”的两型产业体系;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声环境等进行了综合整治;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初步构建了长株潭绿心生态保育区、湘潭西部生态涵养区等四大生态功能区。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几年,我市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根本,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为目标,加快现有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一是科学规划。围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局,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设立了九华、昭山、天易三个示范区,明确其产业定位,着力优化了全市产业空间布局。二是调整结构。将我市原有重点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升为“3+3”产业体系。利用我市区位、交通、人文、教育等优势资源,精心打造现代物流、全国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示范、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四大基地。三是科技创新。利用区内科教优势,加大产学研力度,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强司市、厅市合作,建立合作协调推进机制。实施科技创新“11226工程”,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三是积极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和“试错权”,大胆探索和全面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广泛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水资源阶梯价格试点,完善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绿色信贷”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建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了产业准入、落后产能淘汰、生态环境补偿、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激励等多项改革机制。四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是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两型示范创建工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全民共建”的长效机制,全民两型意识大大增强,营造了建两型社会促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五是启动一批治理项目,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一是推进了“八大工程”的实施。加快实施两型产业振兴、城镇建设示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全覆盖、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长株潭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三网融合等八大工程。二是加强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了锰矿地区重金属污染废渣治理、竹埠港地区“退二进三”、华菱钢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改造、五矿湖铁及周边区域铬污染治理等一批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三是加强了工业源头污染防治。对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开展综合治理,加快燃煤设施脱硫除尘设备改造。加强对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粉尘污染源治理。四是启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六是突出法治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在执法方面,我市加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等重要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我市已连续多年整治“五小”企业,关停了一批重污染和小造纸企业企,目前已经启动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湘潭静脉产业园建设等多项环保工程。在监督方面,我市进一步完善了环保信息公开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加大对两型社会执法的人大监督。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坚持组织开展了 “一条例一决定”的执法检查,加强了对生态和两型的检查和民主监督。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全市经济实力、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全面改善的五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幅度超22%,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完成目标任务;万元GDP取水量下降12%;亿元GDP建设用地指标下降25%,节约集约用地超过3000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5%;森林覆盖率达46.1%;空气优良率由64.8%上升到93.8%。
   虽然这些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与国省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地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差距。为更好地推进湘潭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我们将在加强规划统筹、推进载体支撑、强化改革推进、注重源头控制、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全力完善两型顶层设计,加快城乡规划的全覆盖。我市两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已充分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结合了我市生态环境实际。一是突出制度建设。贯彻《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实施细则》的落实,制定和实施《湘潭市“绿心”地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在规划制度上贯彻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修改完善《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绿化等专项规划。三是以城乡统筹、生态保护为根本编制完成各层面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体系全覆盖。四是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要通过控规的落实来促进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五是要强化规划实施与督查。以《长株潭区域规划实施细则》为指导,完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和纠偏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确保两型社会建设有序推进。
   二、大力推进两型产业,加快构建生态发展体系。一是以循环经济为重点,培育和发展两型产业。充分利用国、省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工艺调整和设备更新,加快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改造提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二是以商贸物流为龙头,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现代商贸物流和新型服务业发展,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商贸物流业重点打造河西中央商务区、建设路口核心商务区两大商圈,抓好九华现代工业物流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湘潭西商贸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壮大步步高、心连心等商贸物流龙头企业。三是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逐步建成生态农业发展基地。加大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力度,引导养殖户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沼气工程或生物有机肥生产为纽带,加强农业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化。四是是以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打造以韶山为龙头的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发展以“湘贤、湘军、湘商”为特色的湖湘文化旅游;积极开发昭山“绿心”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培育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电机的摇篮”、“国防建设的先锋”、“民族汽车之路”为主题的工业文化旅游。五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核心,全力发展职业教育产业。以职教基地群建设为载体,探索“对接产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三、勇于两型制度创新,加快建设生态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和“试错权”,大胆探索和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纵深推进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城乡统筹、财税和投融资、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八大改革”。推动实施《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事项推进暂行办法》,完善以“抓项目方式抓改革”的推进机制。一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建立湘江流域水污染跨区域经济补偿和昭山“绿心”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政府补偿与市场机制补偿相结合原则,通过资源税征缴、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水土流失补偿费、价格调节基金等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让生态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受限的地区逐步摆脱“富饶的贫困”。二是加强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将环境质量、总量减排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内容。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评价体系和工作督办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和执法问责制度。三是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尽快建立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产权边界明晰的微观主体。四是完善投融资体制和财税扶持政策。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外来资金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探索发行环保公益彩票,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制定更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地进入环保和生态建设领域。五是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土地、财税、金融、创新、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两型生产、两型发展和两型消费,建立两型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大力推行绿色财政、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绿色新政”。
   四、着力策划两型项目,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两型项目建设是构建生态城市最有效的手段。一是通过规划策划一批两型项目。借助国、省“十二五”规划中产业布局调整的契机,力争国省在我市布局一批重大项目;结合我市两型社会顶层设计,重点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产业转型、环境整治等环节和领域策划一批重大两型项目。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两型项目。要充分利用好湘潭的区位、人文、科技等优势,并加快九华保税区的申报,构筑好发展平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引进一批企业进驻。三是通过政策对接开发一批两型项目。围绕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结合我市现有基础和优势特色,重点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产业三个方面,提出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项目,以此来加快我市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五、全面加强两型治理,加快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深入推进十大环保工程为重点,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把湘潭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一是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湘江湾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按照“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的原则,高标准推进昭山“绿心”的保护性提升,将其打造成为“东方维也纳森林”。加快推进绿心地区森林公园建设。二是加快实施《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切实抓好我市已列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竹埠港区域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项目、锰矿重金属废渣治理与综合利用工程、红燕山地区含重金属废渣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强工业源头、城市区域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零排放”生态养殖、农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打造绿色宜居生态城市。四是尽快落实《长株潭区域规划条例》所明确的森林公园规划、申报、建设工作,给市民一个巨大的绿色生态休闲空间,提高幸福指数。
   六、倡导建设两型文化,加快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继续在全市深入开展两型示范创建工作,并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和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要普及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两型意识。要建立健全两型教育机制,完善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两型教育体系,让两型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将两型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
  七、强化两型推进机构,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一是为提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协调工作的权威性、保障性、时效性和示范性,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两型社会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参照省里推进机构建设模式,在现市两型办的基础上,充实几条过硬的职能,增加内设机构和编制,加大协调、统筹、推进能力。各县市区也需成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负责,形成合力。二是要充分发挥我市两型社会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我市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好智力支撑。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整合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资源,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加快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非常感谢您对湘潭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发展的关心,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湘潭市两型办
                            201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