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iangtan.com.cn 湘潭政协网欢迎您!

关于湘潭市率先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4-11-18浏览次数: 来源:作者:易建江、王崇江、伍国强、刘宪武、吴学锋、李建成、赵纯程、彭静安、戴术林

  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那时起,湘潭市委、市政府将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了湘潭市“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韶山率先富裕”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思路——率先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一体化,努力建设富裕湘潭、宜居湘潭、文化湘潭和法治湘潭。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在湘潭的新农村里,生态环境美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各项社会保障齐了、农村社会更和谐。目前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商酌。
   一、存在的一些问题
   1、项目实施未能实现期望的综合效益
土地整理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改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环境整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居点建设等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围绕如何实施好这些工程来要求,对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导致项目仅为项目而实施,未能实现较高的综合效益。
   2、当地村、组、群众直接经济受益不大,积极性不高
当前项目的实施多由当地县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从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由专业单位承担,受益的非村、组和群众,作为村、组和群众本身未充分利用这难得的积累资金促进发展、增加收入改变现状的机会。其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组和群众要求最多的就是进行附属工程分包:搞搞土方、挖口水塘、修条渠道、栽种树木、劳务输出等,对于如何通过项目实施来统筹发展等问题,怎样实施项目,没有一个指导性意见而导致村、组和群众积极性不高,在项目实施中产生直接利益冲突。
   3、当地有关产业利用效果不突出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很多有特色的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有优质苗木基地、湘莲、油茶、农家乐、特色养种殖业基地及皮革等,壮大了一批的龙头企业,但是项目特别是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真正与这些优势产业有机结合的不多,未充分有效促进优势产业的迅速规模发展。
   4、农居点建设规模不大且标准不一
要改变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对原有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有条件的进行综合整理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无条件的因地制宜进行庭院式农户建设。但是由于地理条件、资金和群众积极性等原因,土地整理项目整理的居民点只是极少部分,很难实现改变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等综合目标。庭院式农户建设推广和投入很少。
   5、土地流转困难大、政策不足且规模不大
受种种因素制约,只有少数土地平整重点区实现了土地的流转,不能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对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带动作用不大。主要因素有:1)、政策不足、审批不容易,模式有待突破。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未及时得到引导和支持;以企业、业主为主体开展的规模化租赁受到经营权保护的制约,一旦个别农户拒绝流转,就可能“流产”或受到影响;转包、转让、互换只是在个别农户间进行,难成规模化气候。2)、规范化操作不普遍,管理有待加强。普遍表现为流转合同不规范,权利、义务不明确;规模化流转对农民的风险保护不够;农户之间的小规模流转一般仅口头约定。部分表现为基层干部干预、强迫承包权人流转,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引发社会不稳定;承包权人脱离监督,未按规定报批或备案;发生纠纷时没有权威机构调解、仲裁,导致流转双方相互扯皮、项目受损。3)、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体系有待建立健全。流转平台建立不完善,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客户,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没有建立统一的经营权价值评估和金融服务支持平台。
   6、项目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一个项目上级给多少钱就用多少,导致建设规模或建设标准缩水,不能到达申报和设计的规模和标准。
   为此建议:
   1、进一步明晰市、区(县)、镇(乡)、村的规划管理权责,构建市、区、镇三级规划管理体系。重规划,分阶段发展。2005年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力争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湘潭市为两个“率先”提出 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至2012年已初步完成改善基础性条件。建议2013--2014年全面推进,加快发展,重点是政策支持面的扩大、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5年抓提高,重点改革完善各种体制、全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通过项目实施带动经济发展。1)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施工项目建议市政府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在合法前提下许可村、组和群众进行工程分包,将部分施工利润和劳务收入直接让利于当地,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益、分化矛盾。2)进一步指导和协调好农业和涉农产业项目带动当地配套产业和就业。3)加大本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3、加大宣传,引导到位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使群众了解项目实施的重要性,还能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
   4、开拓农村资金投入与招商引资的新渠道。继续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各种力量进入农村发展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建立金融服务支持平台,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
   5、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平台。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好流转平台的作用,发布相关信息,给足政策、加大审批、简化流程。建议:在湘潭市国土资源交易网增加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解决历史原因留存的土地问题,如对破产乡镇企业用地、企业搬迁后荒留土地等加以清理和解决;建立统一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平台,解决随意定价、协议定价和欺诈、隐瞒、强买强卖等不规范行为。
   6、推动庭院式农户建设。现湘潭市农村住居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政府可化少量的引导资金即可推动农户自身加大资金投入,整理庭院,植树种花,改善住居地的生态环境,让农村变为公园、农舍变为别墅。
 

城乡规划局答复:

易建江、王崇江、伍国强、刘宪武、吴学锋、李建成、赵纯程、彭静安、戴术林委员:
   您们好!感谢您们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关于湘潭市率先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的提案收悉.您们在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讨论,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主要任务,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在湘潭“四化两型”建设,推动“两个率先”发展道路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今年城乡规划工作的重点。
    一、近几年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城乡规划工作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发展的理念,以新型城镇化为基本手段,突出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1、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谋划全市域城乡发展。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株潭城市群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户湘潭。在此背景下,我市编制了《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我市市域面积5006平方公里,规划区106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110平方公里。湘潭市的总体发展策略为“以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为重点,科学谋划湘潭市未来的综合发展,合理布局湘潭市两型社会示范建设,全面实现湘潭市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将5006平方公里市域范围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形成“一轴四带,一心二组团二区”的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结构。“一轴”即湘江生态经济发展轴;“四带”即芙蓉大道经济带、长潭西线经济带、320国道经济带和天易经济带4条经济发展带;“一心”河东、河西主城区;“二组团二区”为昭华、易俗河、姜畲现代科技农业产业化区域、杨嘉桥--河口城乡统筹服务区。为了更好的适用城市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市正在进行总体规划修改的前期工作,现已完成了现版总规的评估,出台《湘潭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的初步成果,提出“以交通网络为支撑,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
   2、强化城乡规划布局,引导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全市市域范围内,实施以“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城乡统筹策略,规划引导中心城市、次级城市、重点特色镇结合各自特点,按照“组群功能错位、公共设施完备、生态穿插其间”的架构,统筹、协调发展。规划湘潭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五区、两轴两通道”。“一心”即湘潭市中心城区,“五区”即五个城镇经济区,“两轴”指市域东西集聚发展轴和南北107国道城镇重点提升轴,“两通道”指“湘潭中心城区—花石”城镇发展通道和“韶山—湘乡—花石” 重点城镇发展通道。
   3、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科学指导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领作用,主城区在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以及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指导督促各县市区加快总规、控规、城乡一体化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村镇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等各层级城乡规划的编制,用以指导城乡建设科学发展。特别是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有序推进,已全面完成了《先锋乡城乡一体化规划》、《雨湖新区城乡统筹规划》、《姜畲镇姜畲农业示范区规划》、《荷塘乡城乡统筹规划》等。(详见附表)
   4、送规划服务下乡,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新样板。在充分征集乡镇村民对新建(改造)房屋的意见和建议后,通过整理资料、反复研讨、深化方案,绘制400个村部、60个社区办公场所规划图册。开展送农居规划设计图进村活动,走访了韶山乡华润希望小镇和银田镇长田村,为居民建房提供样板,探索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和新道路,再在全市推广。设计图有江南民居风格、现代风格、中式风格等多种风格,每种风格都有四种不同的款式图可供选择。努力改变乡村规划意识不强,建筑单一、呆板的局面。着力实现“三大转变”,即引导农民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安居”向“宜居”的转变;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实现“村庄”向“社区”的转变;促进农民群众增加收入,实现从“小康”向“富裕”的转变,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 该项工作作为陈三新书记下基层、解难题的重要举措,得到书记的高度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湘潭市总用地面积5006平方公里,辖两区(雨湖区、岳塘区)、两市(湘乡市、韶山市)、一县(湘潭县),九华、高新、昭山三个示范区, 36个镇、23个乡、22个街道办事处、1629个行政村、250个社区。2012年底,总人口296.45万,城镇化率达54.02%,略高于全国城镇化率(52.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00元,年均增幅都在15 %以上。客观地看,我市城镇化建设进度不慢,但后劲不足。在规划方面主要是各领域各层次规划的统筹协调还不够,基层村镇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城乡共促互进的规划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规划实施水平和管理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下一阶段,城乡规划工作将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要求,紧密围绕“四化两型”的战略目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幸福湘潭。
   1、坚持科学规划,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一是转变规划理念。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理念转变,由小区域规划向大市域谋划的规划理念转变,由封闭规划建设向开放生态发展的规划理念转变,不断提升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水平。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形成以市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集镇、中心村“定位科学、结构优化、功能互补、特色鲜明” 的多层级现代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主、次中心城市、特色小城镇对城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城镇化发展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对人口的吸纳能力,通过建设新城、城镇功能区等方式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注重农村经济的深度开发,促进城乡融合,使镇在功能空间上与城市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三是加快完善特色小城镇和乡村规划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加快完善特色小城镇和乡村规划体系,尽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乡-村规划体系,实现全市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2、坚持优化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一是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按照《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要求,建设以公路、铁路、水运、城际铁交通为主体的市域立体大交通体系。加强城乡交通网建设,加快建设两个1小时经济圈,力争主要乡镇到达市中心城市在一个小时以内,最大限度发挥中心城市和区域特大城市对乡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快滨江风光带的建设。按照《湘潭湘江风光带整合提升规划》的要求,湘江滨江地段建设发展成为富有活力、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空间和谐、交通便捷、设施齐全、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与生态长廊”。实现与长株两市的有效对接,带动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三个次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三是推动各项设施和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农业人口,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沼气、垃圾、污水处理等生活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推动解决村民建房难的问题。通过就近编制村民居住小区规划,完善小区市政配套建设,并配套相关奖励政策,达到减少重复拆迁、节约用地。
  3、逐步夯实基础,加强乡村规划队伍建设。建议将城乡规划管理触角延伸到乡镇、街道办事处,并在编制、人员和经费上予以保障,进一步夯实城乡规划管理的基础。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就城乡规划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