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iangtan.com.cn 湘潭政协网欢迎您!

461期-建议将行政中心新建古亭命名为“清风阁”

发布时间:2017-03-24浏览次数: 来源:作者:


市政协常委田奎星、张作奇反映:将我市行政中心四大家办公楼中央新建的古亭命名为“清风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可恢复湘潭历史上有名的古建筑。清风阁,始建于宋孝宗乾道年间,座落旧县署内。阁中悬挂“清风阁”书匾,系南宋大儒张题写。据明嘉靖刊《湘潭县志》载:“清风阁,在县治琴堂后。为政之暇,退息于此,鸣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宋张南轩先生书匾至今存焉。”清乾隆刊《湘潭县志》亦载:“清风阁,在县署后。榜额三字为南轩书。姜志云:榜字尚存,则县治固宋之旧制也。今仅存垣壁。”在其刊用的《县治全图》中,也标有“清风阁”,现古图仍存。另外,在《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长沙府志》、光绪刊《湘潭县志》等史志中均有“清风阁”的记载。历史上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时间为民国23年(1934),有县人黄芥弥所撰《重修清风阁碑记》为证。民国33年(1944)夏,日军攻陷湘潭,清风阁被焚毁。民国37年(1948)秋,湘潭城内居民集资修复。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再次被毁。

二、可助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战斗力、生命力的基础。清风阁有近900年历史,“作吏数前贤,清风百世传。”清风阁对建设湘潭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纯朴善良的民风将起到非常好的正面作用。清风阁祀奉的是湘潭县历史上的“清官”。据记载,阁,奉清雍正年间湘潭知县卫学瑗。清雍正时期,“知县卫学瑗自环于阁,县人怜之,设主以祀。”后迁县署后,增祀白、叶攀鳞、沈锡周、李尚卿四知县。民国23年6月(1934),湘潭县县长刘绍募资重修,举行祭典仪式,设立六块木主神牌,入祀“故贤邑宰”卫学瑗、白、卫际可、叶攀麟、沈锡周、李尚卿六位县令。后,每年十一月初四,设祭,官给香火供奉,由积谷局主持,有庙祝1人。每当新县长莅任,即往谒拈香,成为例规,一直延到1943年。

三、可弘扬“清风百世传”的历史传统文化。对清风阁,历代诗人多有赞誉。如明代袁奂《巳亥初秋寓普陀庵》:“一叶新秋报落桐,湘天是处起征鸿。琵琶峰畔清风阁,仿佛前游侣梦中。”清代梁本均《清风阁》:“高阁何年建,清风百世传。为儒钦古道,作吏数前贤。岸对湘波曲,城低岳树悬。南轩遗迹在,流照共苍然。”清李光甲、张九镡、易祖榆等均留有诗词文赋。今天学习这些诗词,仍可弘扬“清风百世传”的历史传统文化。

上世纪60年代,湘潭县政府在兴建人民大礼堂时,将清风阁的部分石碑、麻石铺设地面。2011年开始,湘潭老城棚户区改造将大礼堂拆除,有200余平方米的汉白玉、麻石构件、碑刻由市棚改公司进行迁移、保护。

尽管此处建筑为亭,也可以阁命名。据历史记载和外地做法,均有先例,并不违反规制。亭、阁虽有区别,但也可通用,如苏州狮子林的“修竹阁”,实是一座横架池水之上的凉亭,却被呼之为阁。

清风阁有近900年历史,消失也有了60余年。广大的湘潭人民热切盼望恢复重建清风阁。特此建议,将我市行政中心四大家办公楼中央新建的古亭命名为“清风阁”,并在亭中合适位置布展部分历史文献、图片资料,展示其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