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iangtan.com.cn 湘潭政协网欢迎您!

残疾人士的社会融合建议

发布时间:2023-03-07浏览次数: 来源:作者:王芳

融合:残疾人群体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与常人一样共同享有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习近平 


一、残障人士社会融合现状

当前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程度不高,在基本保障、医疗康复、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很多残疾人的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残疾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存在被排斥的现象,融入社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现有的融合需要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要求学校普及融合教育知识,把它变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实现融合教育,需要多方的干预努力,这也是全纳教育的实现。 


二、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 

1.教育滞后是造成残障人士社会融入障碍的重要原因 

(1)特殊教育体系滞后 一是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救助年龄衔接性问题,现在政府救助项目年龄普及到0-14岁,16岁以上有残疾人托养机构,所以14-16岁之间特殊教育存在的“断头”现象。 二是难以获得必需的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学校特殊教育普遍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规模有限且通常局限于聋哑等,残障人群其他残疾人群受教育程度则更低。

(2)随班就读名不副实  随班就读是我国现阶段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其效果却不尽人意。残障儿童唯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被接纳,否则只能被安排在特殊学校中,特殊学校接收程度也有限。对于不同残障程度的孩子,随班就读仅仅是将有障碍与无障碍的儿童安置在同一教室,“随班就坐”和“随班就混”现象十分突出。

(3)普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普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残障孩子个别化的学习需求,也不能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引导,导致特殊儿童难免遭到歧视和排斥。毋庸置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随班就读的质量。而且还加深了残障学生和主流群体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抵触。

2.传统习俗偏见导致残疾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受排斥国家政策对残疾人群入学资格缺乏关注导致残疾人群就学资格取决于社会大众尤其是学生家长认可。特别是对于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的学生不少正常学生及其家长学校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对随班就读等残疾人就学形式不予认同和接纳,认为这些学生是政府“硬性搭配”给学校的累赘,即便获得就读资格,残疾人群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其身份仍然是特殊的,导致其往往处于被“忽视”“歧视”的游离状态。残疾学生分班时,班主任有出行不愿意接收的情况。即使迫于无奈接收也倾向于忽视他们。“随而不融”“融而不合”成为常态,在这种隐形的“隔离”环境中强化了自卑心理影响日后的社会融合。


三、解决建议 

1、建议残疾人政府项目年龄扩展到16岁,让项目无缝对接。建议残疾人可以去湘潭市职业技术学校去就读,或者职业学校老师来湘潭市的托养中心定期进行职业指导。

2、随班就读和随班就混的情况建议融合学校配备资源老师,让随班的孩子有专业的人来系统管理。

3、教育局牵头成立的专家委员会建议加入由特殊孩子家长、普校老师、特校资源中心、普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残联、教育局特教科、民办机构、融合教育的一线教师来帮助融合教育的发展。 

4、融合教育的普校学校老师参加公需培训时候加入融合教育内容。

5、教育局规定新老师和新班主任要接受融合教育理念培训,教育局也对普校绩效考核中,将融合教育作为考核加分项。

6、老师接受融合教育理念培训发相关的培训证书,在职评上加分。

7、社区在活动、培训、宣传(宣传册)、场所都要考虑到心智障碍者的相关内容,进入年终考核内容。

8、对本社区的残疾人家庭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9、对到社区来登记的家庭做入户指导(主要是宣传政策和定点的康复机构)

10、社会公益组织对公交车司机和的士司机以及交警做倡导宣传,让心智障碍者出行更方便,更被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