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iangtan.com.cn 湘潭政协网欢迎您!

关于提高我市民营企业技术能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7-01-18浏览次数: 来源:湘潭市政协作者:民建湘潭市委

  长期以来,多数的企业家认为只有找到适销对路的好产品,那赚钱就是指日可待了。可事实远不是如此。市场上卖得火爆的产品数不胜数,但不少生产商却是惨淡经营。市场位势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的能力才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源动力。企业的技术能力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势,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优势。

  一、我市民营企业的特点及技术能力的现状

  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比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深层次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与实力,企业的创新与利润增长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的提高对企业的成长有着特殊的作用。我市民营企业在外部条件上同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在地理位置、矿产资源、工商业传统上都处于劣势。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企业要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最终还是要有好的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据市场的变化,开发适销对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目前,我市民营企业对于企业的技术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技术能力对于企业的创新与增长的核心作用。

  (一)我市民营企业的特点

  纵观湘潭市民营经济发展进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特点:

  1、规模不断加大,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2001—2005年五年间,全市GDP年均11.8%的增长率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达48%;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200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增速比国有工业快27.5个百分点,达到42.2%;其中纳入政府扶持的50户中小企业完成产值达41.2亿元,同比增长34.6%,过亿元的企业由7家增加到16家。民营经济成为了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对社会的贡献逐年增加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0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6%。随着一批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推动国企改革、增加财政收入、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繁荣市场及社会捐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雨湖区财政收入的80%以上、岳塘区财政收入的70%以上均来自民营经济,一批中小型民营企业已成为财政的重要增长点。这些企业已成为了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2004年,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近42万人,为缓解我市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市场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宽,民营经济开始涉足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正在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市流通业发达,外资及国有所占比例已不足10%,新兴物流业基本是民营经济投入建设;房地产开发业民营经济已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达87.2%;轻纺、化纤业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皮革业和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几乎为民营经济独占;冶金和机械制造业依然是国有资本占绝对统治地位;电器、电控、电机业和化工新材料业国有资本与民营经济平分秋色。

  4、区块经济日趋明显

  我市中小型民营企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产业特色。如九华工业园就形成了以吉利、江南汽车为龙头的制造业中心,以英格瑞斯为代表的深加工基地及相关产业,湘潭县的湘莲加工业、皮鞋加工业、医药化工业,湘乡市的皮革制造及加工业,韶山市的旅游业,雨湖区的商贸业、服务业,岳塘区的机电工业等,都成为了民营经济竞相投入和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

  5、具有国企背景

  湘潭部分民营企业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或者买断原有的国有企业,利用原有的领导班子或者从其他国有企业聘请来优秀的管理技术人员,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有一定的基础,通过资源的重组、人员的调整重新焕发出活力。在国有企业改造、改组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我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技术获取形式简陋、单一

  我市民营企业中,其核心的生产技术大多来源其所招聘的技术人才,少数企业通过与院校或科研单位合作而获取技术。可以认为我市民营企业都是直接的获取已商品化的技术。这样固然可以带来快速的经济效益,但持续性不强,被仿制可能性太高,无法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竟争优势。从全局上讲,会使整个产业处于低水平重复的境地,一批企业建起来,倒闭;另一批又建起来,倒闭………。

  2、劳动保障制度缺乏

  我市民营企业中,多数企业都没有给员工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的劳动保障费用,随意辞退员工的现象比比皆是,业主以经济效益不好而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完善的劳保制度也导致了我市民营企业人员流动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3、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相当落后,管理服务意识不强,对于企业的发展未来规划不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战略决策机制。在决策过程中,业主未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也未能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经营者往往凭个人经验作市场判断,凭意志和愿望进行经营决策,凭个人威信进行内部管理,从而使决策质量较低甚至出现失误。企业对员工的绩效不进行考核或不知怎样考核,缺乏对科技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企业领导的决策方案随意性大。许多民营企业在制定战略方案时往往跟着感觉走,对战略方案的评价与选择缺乏科学依据,对自己不熟悉的经营领域不加深入分析,盲目跟风,看哪里赚钱就往哪里涌,造成某些经营领域重复投资,市场出现过度竟争,导致投资失误。

  4、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大部分民营企业都表示人才缺乏是制约发展的一大因素,人才缺乏主要是管理,科技研究开发,技术方面人员。企业高素质人员很少,在人员构成方面占大部分比例的是中专以下的人员,拥有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很少,拥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更是少之又少,人员结构方面严重不合理。

  5、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对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长期以来,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尽管从总体上说,近年来政府对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和制度已经大大改善,但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见根深蒂固,因此,民营企业竟争力的提升还必然会经常受到来自于政策面和制度面的种种歧视。政策和制度上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三)我市民营企业技术能力的现状

  评价一个企业技术能力的高低可以从它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能力的角度考虑:技术的寻找能力,技术的吸收能力,技术的运用能力,技术的创新能力。在调研中,我们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初步掌握了当前我市民营企业技术能力的现状。

  1、我市民营企业的R&D投入强度低

  R&D(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是指R&D经费比销售收入。在所调研企业中,小型企业R&D投入强度主要在1%—3%之问,中型企业则主要集中在3%—5%之间。大型企业都在5%以上,大部分在5%—10%之间。R&D投入强度在10%以上的中小企业很少。

  2、企业拥有专利数少

  小型企业拥有的专利大部分在3—5项以下,主要集中在1—3项间。中型企业也有部分达到5—10项专利。大型企业则都在3—5项以上,10项以上专利的企业有两家。

  3、产品创新率低

  中小企业推出新产品的能力不足,大多数大中小企业每年推出新产品只占原有产品的5%以下,还有不少的企业根本就没有新产品的推出。

  4、产品市场分额小

  小型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都比较小,大部分都不到1%的份额,主要是规模比较小,生产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是有个别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这是由于部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专用性较强,市场容量不大,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商较少。大型企业通常能占有一定的市场分额,达5%—10%。

  5、企业人员培训面窄,培训深度低

  中小企业大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绝大多数企业每年培训的员工不到总数的5%。大型企业相对而言在培训上比较重视,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员工受到各种形式的培训。

  6、企业培训费用占销售额比例很低
中小企业在培训费用方面投入比较少,大多数只占销售收入的百分之1%,大型企业相对比较重视,投入比较多。也有个别中小型企业培训费用比率比较高,这些企业主要处于战略革新阶段,加大对培训的重视。

  7、人员流动性非常大

  中小企业人员流动很大,大部分在15%以上,小企业20%以上。而大企业人员相对稳定,大部分在10%以下。

  8、多数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由于规模的限制,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只有少数大型民营企业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我市民营企业通常采取的是与独立的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开发与改进。整体来说,我市民营企业的科研能力普遍不足,科研人员匮乏,对自主研发 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市的民营企业在技术的寻找、吸收、运用、创新上都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还需在提高技术能力上加大投入。同时我们也发现多数的民营企业对技术能力缺乏认识,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

  二、提高我市民营企业技术能力的建议

  1、与高校及各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高校与各科研院所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发源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火车头;高校的研究面广,研究程度深,各种行业各个门类的知识都有所涉及。与高校及各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最快最准的搜寻到适合企业的技术、知识。
企业可以通过投入资金支助研究,邀请教授到企业指导交流,选派企业相关人员到高校学习等多种形式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

  2、深化企业培训,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可以将内部的培训与外部培训机构相结合,内部培训面向全体员工,以基本的技术知识、企业文化为主;对于有潜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选派到高校或培训机构深造。

  3、促进企业内人员流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现代化的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内员工长期从事单一工作,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人员岗位的合理流动,使之对企业整个生产流程更为熟悉,有利于各个阶段生产的配合协调,更能促进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4、加强战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民营中小企业应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企业财务制度等,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企业要构建现代管理支撑平台,具体包括实施产品质量认证、信息化管理等,克服企业基础工作薄弱与混乱的局面。
多数的民营企业是个人出资成立的,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居多。这在企业成长初期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企业的成长会逐渐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如在企业内设立董事会,聘用职业经理人员等。

  5、建立劳动保障制度,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体人才素质

  企业要将劳动保障制度充分的贯彻实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一个都不能缺。一方面企业要自觉做好,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强监督,对于不能贯彻劳保制度的企业要责令整改。

  企业要注意整体的人才结构问题,要注重引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企业的人才引进战略要从长远着手,加强人才的内部形成机制。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相对的人才的发展潜力越大。事实上,长时间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员工要比“空降兵”的生产效率高。

  6、紧跟市场变化,积极促进产品创新

  市场永远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的产品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应该把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联系起来,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创新率。

  企业要有自身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要深入到生产线与销售现场,研发的过程中也要考虑生产人员与销售人员的合理建议。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推出最利于生产的产品企业才会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才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7、政府要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规范执法程序

  民营企业要提升竞争力,除了依靠自身的实力,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政府要加强对各级执法部门的监管,规范执法程序,切实消除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丑恶现象。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贯彻到企业,建立积极的反馈制度,让企业与政府互动起来。